近两年,在国内几大重要的苗木展会上,一家专注组培矮化砧苹果种苗的公司——中林丰沃频繁亮相。它的出现令苗木从业者逐渐开始了解这一种苗繁育新方向,并重新认识现代果园建园技术,业界反响颇高。其实多年来,国内的果树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、实践矮砧集约栽培模式,但问题颇多。近日,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采访了国内资深种苗引种专家——中林丰沃集团副总经理、中国林木种子公司花卉进出口部经理陈金放,一起探讨矮砧集约栽培发展那些事儿。
差距+思考
上世纪70年代以后,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开始在世界各地推广应用。随着时间推移,该技术不断发展,新的矮化砧木不断出现,栽培模式不断创新。陈金放从事植物进出口业务近30年,他认为,如今矮砧集约栽培已成为世界苹果发展的主流方向。
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,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世界的50%左右。但传统的乔砧密植种植模式存在结果晚、产量低等劣势,每年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苹果。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,我国传统苹果栽培平均每亩产量为1吨。在意大利,采用矮砧集约栽培模式进行栽培的苹果园,平均每亩产量为 3. 3吨,新西兰为 3. 1 吨。此外,在欧美发达国家,矮化密植果园一亩地一年平均用工是5个工作日,而我国传统果园是30至50个工作日。
国内首次提出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概念是在2008年9月,农业部在陕西凤翔召开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现场观摩会,全国约有66个苹果基地县参观学习。历经10年时间,在引进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,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,如山东、陕西、辽宁等苹果主产省份,部分龙头企业积极采用新模式,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果园。
但纵观这些产区的生产情况,仍存在不少问题。比如,投资不到位,支架等设施简单;管理理念跟不上,如矮砧栽培,乔化管理;机械化程度低等。苗子生长弱、树干歪斜、几年不结果等情况时常出现,与国外成熟的种植栽培模式仍有很大差距。
引进+创新
欧美的苹果产业历经近20年至30年的高速发展,已经实现大规模育苗,商品化程度很高。但有一个问题,他们培育的品种虽好,却可能不完全符合亚洲人的胃口。亚洲人更喜欢甜、脆口感,欧洲人则更偏向于酸口。
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、品种的中国化?拥有欧洲最新的果树育苗技术,想打开中国市场的荷兰沃贝克公司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。彼时,正好国内的苗木企业也看到了这一商机。中国林木种子公司有多年的引种经验,深知市场需求。而丰沃集团则有高效先进的园区管理经验,其美国红枫、北美海棠的标准化管理在国内首屈一指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,由这三家公司强强联合碰撞出的组培矮化砧苹果种苗品牌——中林丰沃应运而生。
这种“中国化”的矮砧培养模式与之前的矮化密植栽培有很大区别,在栽培理念、栽培技术等方面均有差异。一是建立苹果脱毒砧木组培快繁体系。中林丰沃选取的外植体均是无病毒认证苗,且每棵苗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带有品种编码标签,以保证全程可追溯。
二是荷兰专家全程指导,栽培管理理念向欧美看齐,采用工业化手段建园。在山东日照的基地里,他们全部采用肥水一体化、果园支架等设施。喷药、施肥、花果管理环节实现了机械化、设施化、标准化,除果品采收,其他环节几乎不用劳动力。
“由于环境、品种等差异,建植技术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,不断中国化。”陈金放指出。在果品表现上,结果早、产量高、果实品质好。两年生大苗建园,种植后第二年每亩产量即可达1.5吨,且因挂果早可大大缩短投资回收期。
定位+前景
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”陈金放认为,未来成熟的种植模式一定是大苗建园或壮苗建园。即苗圃就是育苗,果园就是早产果、多产果。
有了清晰的市场认知,中林丰沃对自身的定位即是一个专业的种苗培育专家,力争引导、推动产业健康、可持续性地向前发展,“这是一份事业,更是一种情怀。”他们生产苹果砧木组培苗、组培芽苗、二年生商品大苗……产品类型涵盖苗木出圃前的各个生长阶段。
除了培育优质的果树苗,他们还致力于为需求方提供现代化的果园建园技术。在日照市五莲山风景区,中林丰沃按照荷兰的建园标准,建立了1000亩矮化果树标准化园区。打药、除草等日常园区管理全部机械化,灌溉系统也采用水肥一体化。钢结构支架支撑着苗子的各级分枝、行间种植草坪……站在该示范园区内,完全颠覆了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以往对果园的印象。
不仅看着养眼,苗子质量也相当过硬。陈金放告诉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,因为气候原因,中国区域内植物的生长周期至少比荷兰长1.5个月,因此苗子的分枝更多。尤以气候得天独厚的日照最为明显,与欧洲果树协会标准相比,中林丰沃的快立圃二年生商品大苗的分级标准有过之而无不及:3A级苗与5A级苗之和约占总数的70%, 5A级特级苗的分枝数量甚至能达到15个至20个。
▲中林丰沃生产的矮砧组培芽苗
陈金放表示,除了立足国内,中林丰沃的战略目标也将同时面向国际市场,返销欧美,并服务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。如巴基斯坦,目前果业是其精准扶贫、产业升级的一大重要抓手,市场份额很大。